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積共8萬餘平方米,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南京中山陵景區,古稱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屹立在城東郊,是寧鎮山脈中支的主峰。東西長7千米,南北最寬處4千米,周圍綿延10餘千米。 巍巍鐘山,青松翠柏匯成浩瀚林海,其間掩映著兩百多處名勝古跡。

 

中山陵原名總理陵園,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中山陵依山而築,坐北朝南,西鄰明孝陵,東毗靈穀寺,崗巒前列,屏障後峙,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靈柩于192961日奉安於此。墓地全局呈"警鐘"形圖案,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夫子廟

 

位於南京秦淮河畔 的夫子廟,始建于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三年(337),根據王導提議“治國以培育人材為重”,立太學于秦淮河南岸。當年只有學宮,並未建孔廟。孔廟是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的。因為祭奉的是孔夫子,故又稱夫子廟。在學宮的前面建孔廟,目的是在於希望士子遵循先聖先賢之道,接受封建教化。南宋建炎年間遭兵火焚毀;紹興九年(1139)又重建,稱建康府學。元朝改為集慶路學。明初為國子學,將上元、江寧兩縣學併入,其後再毀再建。清初府學遷原國子監,便將夫子廟原府學故地改為上元、江寧兩縣的縣學。咸豐年間再次毀於兵火;同治八年(1869)重建。

 

自古以來,夫子廟仿佛秦淮皇冠,閃爍著迷人的光彩。這裏人文薈萃,商賈雲集,素有“江南佳麗地之美譽。范蠡、周瑜、王導、謝安、李白、杜牧、吳敬梓等數百位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有這裏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寫下了千古傳誦的篇章。歷史上的夫 子廟曾四毀五建,最後一次毀於1937年日軍侵略的炮火。1984年,乘改革開放春風,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開始複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先後投資10多個億,恢復建設了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江南貢院、烏衣巷、王謝古居、吳敬梓故居等20多處、30多萬平方米古建築,亭、台、樓、閣、殿錯落有致,紅、 黃、藍、白、黑交上輝映,“青磚小瓦馬頭牆、回廊掛落花格窗”,再現了明清江南街市風貌和古秦淮河廳、河房景觀,六朝、明清文化得到進一步挖掘和展示。形成了小商品、古玩字畫、花鳥魚蟲等一批特色。

 

鮮明的市場群,成為南京商業中心之一。平時日人流量在10萬人次以上,節假日在30萬人次以上,已成為展示南京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視窗。1991年被評為“全國旅遊勝地四十佳”,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旅遊勝地、文化長廊、美食中心、購物樂園。



長江大橋

 

通常,我們把金沙江和岷江在四川省宜賓市匯合之後形成的滔滔東流的大江正式稱為長江。 新中國成立以前,長江上沒有一座大橋,只能通過輪渡過江,交通十分不便。新中國成立以後,於1954年底,在長江上建起了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改革開放後,特別是1995年以來,隨著建設資金來源的多元化(原均為國家撥款,建後不收過橋費;現在為各種形式的籌資、貸款,建後收費還貸)及造橋技術的迅猛發展,大量的高投入、高技術、大跨徑的長江大橋如雨後春筍一樣紛紛修建起來,截止2005328日,長江宜賓至上海江段有已建成通車的特大型橋樑41座,在建的橋樑18座(含隧道,不包括規劃中或設計中的橋樑)。

 

 

公路鐵路兩用橋。南京長江大橋位於江蘇省南京市下關和浦口之間,是繼武漢長江大橋和重慶白沙砣 長江大橋之後的第三座跨越長江的大橋,是全部由中國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特大鐵路、公路兩用的雙層鋼木形梁橋,上層為公路橋,下層為雙線鐵路橋。南京長江大橋 作為世界最長的公、鐵路兩用橋被收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該橋主橋10孔,鐵路橋長 6772 ,公路橋長 4589 ,寬 15 19601月,南京長江大橋正式動工興建。19689月,南京長江大橋鐵路橋道首先建成通車; 1229 ,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正式建成通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芄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